歐洲歷史上的宗教戰爭實在是繽紛錯亂,而其中非常出名的一起慘劇圣巴托羅繆之夜的締造者就是人稱血腥皇后的凱瑟琳·德·美第奇。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Bloody Queen和Bloody Mary不是一個人,Bloody Mary指的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雖然她們時代差不多,而通過流血的方式暴力鎮壓敵對教派的做法在我看來也非常相似,所以如果有人愿意叫她Bloody Catherine的話,我想也并不過分。這個凱瑟琳·德·美第奇的父親就是原佛羅倫薩的主人,人稱高貴者的洛倫佐·德·美第奇,但在這篇文章里這個信息并不重要,寫這些只是為了說明他們生活的時代而已。
如果我跟你說,凱瑟琳這個至少在我看來歷史上名聲并不怎么好的女人跟現在大家趨之若鶩的奢侈品品牌香奈兒有什么關系的話,是不是會覺得非常的吃驚呢?嗯,沒錯,非常非常的讓人意外,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嘛。
在今天去看當代藝術館的香奈兒展以前,我對香奈兒是幾乎一無所知的,當然我也還沒有out到連那個雙C標志都不認識,只是說,我并不是一個會fancy這些品牌的人。雖然坦白的說,我買東西還是有些小奢侈的,衣服也好箱包也罷,如果不是優雅又精致,我也的確看不上眼,但比起花一筆小錢去買一個仿制名牌只是為了那么一個仿冒標簽,我還是寧愿花多一點的錢買一些高質量的產品,如果可以的話,牌子標簽神馬的,能撕的都給我撕掉,畢竟我穿衣服凸顯的是我,而不是神馬衣服,只夸衣服好看神馬的最討厭了,老娘又不是給你展示衣服的衣架,是那衣服套在老娘身上才顯得好看而已。
走題了,扯回來。今天和丹丹、珺珺一起去看香奈兒展,丹丹抱怨說展品不給力,還是上次的葉卡捷琳娜特展好看,我說,還行吧,也算長見識了,不來這我還真不知道香奈兒還跟高貴者洛倫佐的女兒“有一腿”。丹丹說,你這家伙怎么只記得一點八卦,我說,八卦嘛,很多藝術都是從八卦里來的嘛~~ 但同時我心里很驚嘆,按照導游機的說法,‘法國皇后凱瑟琳的姓名縮寫和香奈兒的雙C標志不謀而合,凱瑟琳只喜歡研究自己不熟悉的東西,而她幾乎無所不知,但香奈兒對她來說就像一個謎,所以她們一直保持了很好的關系,雖然偶爾也近乎關系破裂’,我當時想,原來香奈兒是那么久以前的人,那么這個名牌真的是歷史很悠久了。
然而,就是喜歡挖掘歷史八卦的我回來查資料發現,香奈兒的創始人Gabrielle Chanel生于19世紀末,在20世紀初的時候創立了Chanel這個品牌,那她當然不可能和一個文藝復興后期的人認識還稱什么朋友了。所以很顯然,我下午太困了,把名字聽錯了,所謂的友誼那一段應該是指的別人。然而我切切實實的記得展覽中有提到法國皇后凱瑟琳·美第奇的名字,我切切實實的記得說凱瑟琳是洛倫佐的女兒。從使我這人平時確實偶爾會幻聽,但也不至于聽錯到這個程度吧?
思索可能的解釋,我想,難道說是同名?但是我切實記得法國王室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就應該不再存在了啊。于是回到電腦前查了資料,確實沒有錯,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以后,法蘭西就再也沒有一個像樣的長期存在的王朝了,雖然后來有波旁王朝復辟,又有幾位皇帝匆匆登臺又匆匆謝幕,但算到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終結也就是1870年了,離香奈兒出生還有二十多年之差。
于是我又想,或者是王室從法律上不存在了,但民間事實上還是承認這樣一支血脈不斷傳承?如果真是那樣又怎能被稱為皇后呢?接著我又去查了美第奇家族的資料,發現成為法國皇后的凱瑟琳確實只有一位,就是前面所說的凱瑟琳·德·美第奇。而美第奇家族的歷史在18世紀之后就變得不可察了。綜合起來想,應該是香奈兒確實推崇凱瑟琳·德·美第奇,但是所謂的朋友之說指的另有其人。
如此一來我還是不理解雙C標志的來源,Gabrielle Chanel后來改名Coco Chanel,所以她的姓名縮寫確實是雙C,但是凱瑟琳法語名Catherine de Médicis,原意大利語名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我怎么也找不到兩個C啊,更奇怪的是‘凯瑟琳曾经希望用树篱修剪出自己名字的缩写-CA,结果手下的园丁们不小心剪错了方向,剪成了DA’這這這,怎么又會縮寫成CA呢,A從何來?我表示非常不理解。
但是支持凱瑟琳和香奈兒之間的關系的證據還有一個。香奈兒這個品牌一直推崇極簡主義,很多服飾都是以黑色色調為主,事實上推崇的是一種‘平時穿的修女服’,這應該是跟香奈兒本人曾經有過修道院的經歷有關,而凱瑟琳的早年也是在修道院中度過的,加上香奈兒是個法國人,凱瑟琳又是一個對法國歷史算得上有不少影響的皇后,所以在自己的作品里引入凱瑟琳的元素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我為這段有意思的八卦找到的解釋就是,凱瑟琳當年在宮廷之中推崇細腰(據說凱瑟琳本人的腰圍是40公分,并且已經可以認為是比較粗的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認為是宮廷禮服的革命,而看香奈兒早期設計的禮服,確實腰圍都很細,所以她會從審美上認同凱瑟琳。而凱瑟琳雖然造就了圣巴托羅繆之夜這樣的宗教屠殺慘案,作為一個從小在修道院長大的虔誠的教徒的香奈兒可能并不會對屠殺異教徒有基本道德以外的反感,所以不會夠成她不認可凱瑟琳的理由。再者,香奈兒的服飾追求如男性般的自由和舒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理解為向往男權(我知道我應該稱之為女權,但我認為這個所謂的女權還是不一樣的),而凱瑟琳雖然落得血腥皇后的稱呼,單從她的治世來看仍然是一個非常強權的皇后,所以這也應該是香奈兒認同凱瑟琳的原因之一。
當然我不得不說的是我對以上所涉及的歷史也并不是非常了解,所言也不過是一些揣測臆想而已。歷史這種東西,是一種越看越讓人不敢下判斷的存在。只是我突然聯想到古斯塔夫的女兒后來的瑞典國王克里斯蒂娜,便不禁覺得這些歷史名人的女兒們也真是很意思的人吶。
過去的八卦聊完了,該說說現實的八卦了。今天中午和毛毛、秋秋、丹丹、珺珺一起搓了頓飯,都是大學同學,原來501和502寢室的成員除了另一個珺珺之外居然還真湊齊了。有時真覺得隔行如隔山啊,只是畢業一年半就已經不太明白對方到底在干些什么了。我只知道秋秋在念社保的碩士,毛毛在銀行做合規方面的工作,珺珺是在美國念生物方面的碩士今年該畢業了,丹丹么在做城規方面的工作并且計劃著九月去德國念建筑的碩士。
不過本來應該在美國念碩士的珺珺居然突然回來了還真是讓我吃驚,而且和上次一樣,居然又是瞞著父母回來見男朋友的。珺珺居然說她明年年底要結婚了。雖然想想明年年底也該xx歲了,結婚也沒啥好奇怪的,不過作為我朋友圈子里第一個結婚的人,還是讓我感到相當的震驚。
珺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上海小姑娘,而一般的上海小姑娘真的很少有會找一個比自己大十歲的湖北人,還說要留在上海發展,還說要借房子結婚的。雖然對方MD+PhD,現職醫生又對珺珺很好。我其實還是很能理解珺珺的父母反對她們的理由的,珺珺本來可以選擇留在美國發展,但是為了男朋友這樣碩士歸來就意味著不得不轉行,意味著從某種程度上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更何況兩個人從零開始在上海生活真的不會很輕松。但我還是挺佩服珺珺的,要這樣有主見不容易,這也算是面對生活的勇氣吧。況且珺珺說起她男朋友就一臉幸福的樣子,所以我想大概這個就叫做真愛吧。
今天去看香奈兒展之前,經過了人民公園相親角,原來都只有在各類轉帖中見識過的相親角,哇噻,那個場面還是真是相當驚人,一對大叔大媽在那掛著牌子代替子女相親的,真像是古代的人口販賣市場。我們從當中穿過的時候居然還有大媽拉著問,你們是自己來相親的啊?OTZ。真是老了,看上去到了相親的年紀了么。
不過我想我是不會在那種地方相親的,我雖然不相信緣分,但我還是相信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才能有機會結識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過去的那么多年,我所做的努力都是讓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變得更加優秀,如果到頭來找男人還要賭運氣似的到社會的一鍋亂麻里去找,那我還不如像當代拉拉團體的偶像,克里斯蒂娜那樣一輩子不結婚算了。
珺珺說,其實現在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畢竟一個人自由,兩個人的話,很多事情就要compromise了。我想,是啊,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由,兩個人有兩個人的溫馨。我其實看不慣所謂的剩男剩女的悲春傷秋,如果一個人的時候想要兩個人,兩個人的時候又想要一個人了,那這日子怎么過都不會愜意的。我也沒有辦法理解所謂的寂寞空虛冷,我只嫌人生不能save&load,世界如此廣博,歷史如此悠長,即便只是一個人時間都會不夠用,哪里來的空閑心思寂寞孤單呢。
當然,偶爾累了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是人都會希望有一個可以讓人安睡的臂彎可以去倚靠。珺珺說她真的覺得自己就像是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一樣,我想,所謂容顏易老激情易褪,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才是真愛,畢竟我可不希望別人口中的愛只是那么簡單的幾劑荷爾蒙。單身如我,所能做的,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好,給別人更多的愛我的理由XD。
回來的路上,碰巧看見一輛橙色的蘭博基尼飛馳而過,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是喜歡給各類跑車分派性別,比如我一般覺得蘭博基尼的屬性是男,不過只有橙色的蘭博基尼例外,因為我覺得她是女性(或者叫雌性--),每次看到橙色的蘭博基尼我都會比看到其他顏色的來的更加激動一點,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橙色的蘭博基尼能讓我聯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性感,而且是女人的那種性感。我其實并不怎么很喜歡蘭博基尼,但是我看見她就是覺得她很性感。我有時在想,男人們看見年輕漂亮的女人是不是也是一樣,其實也說不上多喜歡吧,但就是覺得很性感,不喜歡卻還是能夠被吸引,是這樣的么?
這個世界上,我不理解的事情,果然,太多了,kkkkkkkkk。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